又拿了出来。
以厂为家,一心一意的抓生产、抓质量,让工厂提前半年投产。
李厂长还因此获得了县里的通报表彰、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但这个工农兵干部还在抹计划经济的老牌,完全忽略了市场和销售。
结果生产的越多,积压的越多。半年过去,淮河边上的仓库已经堆放了5000多吨的产成品发不出去。
因为这件事,刘科长被县里的分管领导批了好多次,指责他对分管单位监督不力和计划管理的失职。
搞的刘科长灰头土脸,在全单位都抬不起头了。
所以英花父女和他们手上天量订单的出现,对于刘科长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个巨大馅饼,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立马拨通了淮河水泥厂的电话,叫李厂长全力做好接待。
他自己又要来了局里唯一的一辆老式吉普,亲自送英花父女去李厂长那儿。
为了证明货源有绝对的保证,司机特地绕路带他们去了淮河水泥厂在淮河大堤边上的巨型仓库。
由于夏秋季节的连绵降水,虽然已经10月份了,淮河还没有进入枯水期,河面上不时有运货的驳船从上游下来,向东边的方向缓缓驶去。
而离仓库10里左右的河面上,淮河铁路大桥的巍峨身影依稀可见。
很显然,这家企业的设计者在当初的选址上,充分考虑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因素。
英花搞不懂,有这么好的运输条件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库存。
看来一家企业掌舵人的眼界和市场的意识,真是太重要了,这简直就是身在闹市没饭吃啊!
英花强忍内心的激动,做出一副如无其事的样子,顾左右而言它。
她知道自己今生最大的机会来了,但要淡定再淡定!
正值午饭时间,李厂长早已在工厂食堂备好了酒席,他们一行是该厂今天最重要的客人。
“英总,我冒昧的问一句,你这么大的业务量,为什么大老远的来找我们这样的小庙呢?”
李厂长满头的银发、衣着朴素,一看就知道是个干实事的基层干部。
市场经济意识的淡漠,真是害了他。
不过天道酬勤,现在终于有个大上海的英总英老板过来拯救他了。
研究了半天英花递上的名片、一大摞陈三郎早先签订的意向书,上面尽然还有很多家在全国都是如雷贯耳的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