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的存在,他们强调大叙事,也强调读者如何去解读那些歷史。
汤恩比认為适度的挑战,不但可以激励被挑战者获得一项较成功的回应,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可以驱使他们更向前迈进一步,从既有的现状。走向新生的奋斗。
他认為文明社会的结构主要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所组成,其中“文化”乃是文明社会的精髓。
“文化”是某一个文明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而此精神活动的标誌乃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础的“价值体系”。
因此他指出,真正使各个文明得以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泉源,乃是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的信仰。
一起思考,国家、社会、教会接受了这样的挑战了吗?当面对这些挑战,学会有正面的回应或只是随波逐流,顺著当代的思想潮流走呢?
应该走在时代的尖端,而不是躲在裡面闭门造车。然后不断高喊要面对挑战而已。
今天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例如:思想的领导、行為的模式、思潮的转化、人际的关係、伦理道德的建立,都需要重新来面对,不能只有躲在裡面研读。唱诗讚美与祈祷而已,要对世界提出对当代的回应是什麼?
歷史哲学家看一个文明(或曰文化)的价值,不在乎它创造了多少财富和技术,也不在乎佔有了多少土地,和征服了多少民族。
汤恩比从三十一种文明中,擷出精闢的结论是宗教信仰才是能够成為歷史的导航员。能否也把这样的理念放在心裡,不断地去把它发扬光大。
《歷史研究》内容包含26个文明的兴衰史。
与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相较,史氏「决定论」-悲观的,汤恩比则用歷史实证推演出一套衰亡公式,其较乐观的。汤氏的歷史公式化,还是使人有种「决定论」的印象。
白格比指出,汤氏的文明定义不够明确,学说立足於西方文明,雅典(理性与人文的文明)、耶路撒冷(宗教文明)為代表。
认為高度的理性人文文明,必建立在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制度上,有如希腊罗马文明。唯有宗教的文明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解决之道。
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起源於黄河,黄河「凶恶」,长江「仁慈」。将中华文明分為二「华夏文明」上古─汉,「远东文明」魏晋以降,但最后汤氏承认自己的划分是错误的,体认到中国文明的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农业经济、官僚体系是贯穿整个中国。
忧虑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