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镇上的居民所开发出来的田地大多在淋河两岸,或是在镇子南面的平原上。靠近马伸桥附近的淋河上,更是修建了数十座桥梁,以方便军队通行和本地居民过河耕种。马伸桥之名,更是同这些传说建于唐代的桥梁有关。
虽然马伸桥已经算是北地较为富裕的集镇,但此地却并没有如石门寨一般建起城墙来,只是围绕镇子周边修建了一道低矮的土墙,再以东西两侧的自然河流作为镇子屏障,主要是防护盗贼而不是敌军入侵的。
毕竟东有石门、遵化、西有蓟州,北面又有长城及燕山以为屏障,在如此严密的保护下,本地的居民从没有想过,还会有外敌能出现在马伸桥附近的。
但是崇祯二年十月,马伸桥本地居民的安全感,顿时被后金军队的马蹄踏了个粉碎。镇内的居民纷纷随着遵化、石门的难民西逃至蓟州。到了十一月八日,马伸桥本地的居民也就剩下了不到400人,还多以老弱居多。
至于镇内的守军,除了从马兰峪、马兰营、石门寨逃亡来的六、七百军士之外,便是左良玉调拨到马伸桥,以为哨探的金声桓营。
根据总参谋部的整编,步兵师12个营头,车骑师则只有9个营头,步兵师一营实额540人,但车骑师一营却达到了600人。不过车骑师的技术兵种要较步兵为多,实际的作战兵力也就八成不到。
车骑师的作战训练,主要以野外防御作战为主,守城战为辅。以一营兵力加上败退下来的六七百明军,在2、3千骑兵面前守住马伸桥是绰绰有余。但是想要继续往东哨探,就有些力所未逮了。
营将金声桓是辽阳世袭军户,辽阳失陷后全家沦陷于城内,只得他一人逃了出来。他对于后金可谓是痛恨的咬牙切齿了,因此入关后不久便投了当年孙承宗招募的辽军,想要打回辽东去,找建奴报仇。
然而明军将领的**,统帅的无能和朝廷内部的党争,使得辽阳之败后,明军又继续接连失败,把辽东能打的明军都葬送在了辽东大地上。
到了这个时候,稍稍有些见识的人都看的出来,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朝廷能不能收复辽东的问题,而是朝廷能不能保住辽西走廊,不要被后金打到山海关之下的问题。
到了这个时候,金声桓对于自己能不能报全家之仇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而人的记忆也是非常奇怪的一个东西,为了让自己能够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我们对于某些痛苦的记忆都会采取不自觉的遗忘,从而让时间一点一滴的把仇恨和痛苦都消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