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徐有贞
皇帝本身的态度,能表现出很多东西。
朱祁镇从参与进朝政之中后,就表现出非常重视实干之才。这一点对翰林院的影响最大。
因为按之前的规矩,翰林院的大臣只需坐够十年冷板凳,就可以进入内阁六部高层。
当然了,翰林院这十年冷板凳不是白座的。
翰林院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朝廷草拟文书。甚至内阁也挂在翰林院之中的。这种继承关系,朱祁镇也没有动。
因为没有动也没有用。
他即便将内阁单列了,很多习惯继承,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就好像之前本朝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即便是拆分来合并去,其中的人脉关系能隔断吗?
明规则好破,但是潜规则就不行了。
而且朱祁镇也承认,翰林院出身对大臣掌控全局也是有帮助的。
任何一个规则,都是有利有弊的。
翰林院管的事情也多。管理各种文件,编写史料,草拟诏书,并为皇帝当老师,而且出外当考官。等等。
可以说,只要翰林官做好了。对大明中枢管理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而且当主考官也能结下大量人脉党羽,等着上位就行了。
但是朱祁镇表现出重视实干之才。虽然还打破,非翰林不能入内阁。但是明眼人看来,这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没有杨溥的操作,于谦定然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局面的大臣。
毕竟于谦的科名太靠后,一百多名了。
翰林院之中,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有的人觉得一动不如一静,毕竟翰林院靠近大内,总有脱颖而出的时候,按部就班,未必不好,毕竟之前那么多前辈都是这样上来的。
但是有一些人就积极的谋求外任官。、
徐有贞就是其中代表。
他是曹鼐的同年。
走了曹鼐的门路,作为使臣出使朝鲜。
他离京之前,朱祁镇特别召见,强调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明的海船在朝鲜港口停靠,并通过对马海峡,要朝鲜方面提供方便,甚至如果朝廷粮食转运不及,甚至还要朝鲜提前借支十万石粮草。
第二件事情,如果一切顺利,他可以与海运总兵官王英一起,去日本一趟,质问日本倭寇一日,要日本国王管好自己国家,否则勿谓言之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