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节奏,跟周令时完全不同。
这个男人在动手时的狂暴风格,魏行山曾数次目睹,可现在他看起来,就仿佛一尊雕像。
魏行山知道,他应该正在施展什么手段。
于是他按下了心中的急切,静静地等着。
就这么等着,魏行山之前胸闷头晕的感觉,缓解了不少。
看来山石背后的氧气,还是比较充足的,正通过两道缝隙不断灌进来。
……
在这种情况下,要探知山石背后的情况,林朔知道自己家的“闻风辨位”,不如苏家的“听山识途”好用。
但并不是不行。
林朔之前常用的,快速地抽动鼻翼,短促而又大量的用鼻子吸入空气,那其实是一种应急手段。
那样能最快速度地采集附近的气味因子,由此快速地探知附近的情报。
因为突出一个“快”字,所以这种方式,对气味的分析是较为粗犷的,主要是用来找最“特殊”的那股味道。
而如果想要全面探知某一个广阔空间的信息,那么吸气的节奏,就必须要细腻而又绵长。
林朔记得自己六岁的时候,在一片山林里,自己父亲曾对自己说过:
“小朔别着急,静下来心来,呼吸放慢、放长。”
“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因为风,会带来远方的消息。”
这是一向聒噪的父亲,在自己耳边难得的抒情时刻,所以这段话林朔记得很牢。
以至于他成年以后,每次施展出这种手段,都会想起来。
同时他也会想起来,父亲去世,已经六年了。
钩蛇虽已伏诛,但幕后之人尚未找到。
大仇未报。
……
这些事情,只是林朔脑中的一个念头,一闪而逝。
而随着绵长的呼吸节奏,鼻腔里正不断涌入一些非常少量的气味因子。
山石的粉末、草木的气息、鲜血的腥气……
这些信息,不断地被林朔提取,在脑海中变成一副模糊的图景。
物体气味因子的散发,远不如声波反射那么稳定,因此“闻风”在整体图景的清晰度上,不如“听山”。
但“闻风”的优势就在于,它有更多的细节。
“听山”只能知道东西什么形状,而“闻风”则能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所以从情报价值而言,两家的绝技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