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的青年作家,但阿诚也知道,文章的商业性也十分重要,若吴笛没有之前的积累,她写得这样一篇文艺向的文章。可能只会在小圈子里流传,而不可能引起这么多人的讨论与揣摩。
阿诚写得这篇《孤独迷失是生命的本质》就像是引燃了一个导火索。不少学院派的文人开始纷纷表达自己对吴笛这篇文章的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曾获得过周迅人文学奖的吴笛,在文坛中的地位已经渐渐巩固,加上《三国》系列小说越来越有成为巨著,并一举获得遁矛文学奖的趋势,不少文人自然就开始研究吴笛的文章了。
一个笔名叫“书鱼”的作者就写了一篇《女性的纯粹情感关于《双生花》》。里面有一段便是“女性总是更为敏感,更相信直觉,更注重内心的感知,这些在某些时候比生活本身更重要,更值得珍视。更多时候。女性宁愿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而行事也不愿意做长篇累牍的分析。请相信,这不是弱点,这是天性。是天性中仅仅属于自己的、私密的、纯粹的情感。 ”
这样的观点让不少人都接受了,现在大部分读者已经明白了,这《双生花》纯粹是吴笛个人的情感发泄,只是小说中的那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是不是都是吴笛自己呢?
吴笛最好的朋友之一的夏薇薇,似乎更懂这样一篇文章,尤其是她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吴笛与吴迪的关系之后。
“两个女孩在千里之外,同样的的发色,同样的面孔,都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职业,都失去了母亲,同父亲感情深厚,心脏都不好,有同样的唇膏,和一只用来颠倒看世界的玻璃球。甚至可以彼此感知对方的存在,她们曾会逢在同一个广场,只有几分钟,其中一个还尚不知晓。这也许就是命运。
在我的少年时期,我第一次听闻世上的另一个我这样的故事,觉得浪漫无比,在世界上的一个角落,有个人同你一模一样,对细小事物的感知相通,你还未及开口她已经明了,你伤心之前她已抱着你痛哭。自我听闻这个童话我就立定心思寻找世界上另一个我,在孤独的时候常会幻想另一个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当那个还活着的女孩突然流泪,我相信她能够感知同样的灵魂已经离开人间。
在长大以后,我听过很多关于双生的故事。有的是同胞姐妹,一早离散,相逢后爱上同一个男人。有的是一男一女,心灵相通,因缘际会,立刻天雷勾动地火,最后又怅然分手。有的是同名同姓,住在一个屋檐下渐渐磨合,慢慢变作一个人。这些故事磨灭了双生这件事情的美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