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生名叫朱遐逆,是这一届36强中年纪最轻的,未满十五岁,上初三,但他身上却有着十分耀眼的光环。
朱遐逆号称是一位“天才小诗人”,还是被华夏教育体制“扼杀”的那种,并且出身所谓的“工薪家庭”,实际上却是个文二代,父母都是编辑,其父在文人圈子里人脉颇广,这位“天才小诗人”便是其父一手打造出来的。
可以想象,朱遐逆能进这36强,其中有多少猫腻。
可惜朱遐逆长得实在不行,他皮肤很黑,嘴巴是歪着的,给人的感觉很痞气,若他能有更好的长相的话,或许会被包装成第二个“冷二少”也未可知。
曾有一篇新闻《中学生家庭教育之困:扼杀一个小诗人》这样对他进行报导与吹捧:
中学教育就像一个由分数、小升初、培训班、奥数、竞赛等交织而成的庞大的机器,吞噬着少年诗人朱遐逆一家简单的梦想和平静的生活。
朱遐逆写下诗句 “天上有老师吗/有我就不去了”。一名中学校长翻阅后,感想是:“天上有学生吗/有我就不去了”。
现在,未满15岁的朱遐逆还在读初三,却已经开始写小说。在一部叫《初三七班》的作品里,他以一则虚构的新闻开头:《我市初三男学生杀死其班主任》。
这个暗喻不全是一个叛逆期少年的狂想。在他满是教辅和试卷的房间墙上,恣意的涂鸦取代了励志语录“去死,都去死。”
虽然还未满15岁,但却已经发表了不少诗歌,入选了《华夏新诗年鉴》、《华夏诗歌年选读本》等。
就连《诗刊》杂志以头题发表了他13首关于学校的诗歌。
诗人王小妮配发了评论,她说:“华夏教育所特有的、早被习以为常的紧张的教学关系。正被这风声鹤唳中的一个孩子敏感地体会着。”
学校在朱遐逆的笔下有冰冷的窒息感。“每个人都在过滤声音/这里的声音沉重/风背不动它/声音不会飞/比气泡更容易消失/围墙足以拦住它的去路”。
教室像是一个装了360度监控摄像头的黑匣子,总有人在告状。“鼻孔发出的警告/制止嘴巴/提高警惕/直至/叹息代替脚步和声音”这首诗题目叫《班主任》。
作业本上,“我翻开本子/看见两个字从天而降/把我压住/本子上两个‘重做’。
大概是因为被华夏的教育体制“佘毒”已久,朱遐逆小小年纪,在心理上有些扭曲,在看到吴笛瞪了他一眼后。他感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