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在大明农户头上有两座大山——赋和徭。
赋,就是田赋,亦就是皇粮,每个农户都免不了。而徭又叫徭役,一般分为两种,里甲役和均徭。
所谓里甲役,就是每年农闲时,按照县里的安排,每家每户出些壮劳力,在乡里干些修路搭桥的力气活。而均徭则是从这些劳力中抽调人手,赶往县里以供官府差遣。
此两种徭,表面上看,似乎均徭是个美差,里甲役是个苦差。不为其它,最少均徭只是在官府干些端茶递水,打扫卫生的活计,实在是悠闲,比里甲役轻松不少,省气不少。其实不然,凡是服徭役的人都愿去服里甲役而不愿服均徭。
究其原因,只因农户大多老实巴交,不擅言辞。他们前往官府,常因做事不合官吏心意,说话冒犯官威,轻则训斥重则杖责。服均徭结束,十个有八个都曾屁股开花,有的甚至落下残疾。所以他们宁愿下力气干活,而不愿去官府悠闲自在,甚至不惜凑些钱财,请人替自己去服均徭。
李飞白之所以前往县里服均徭,首先是因为他家里实在太穷,拿不出钱来请人替他服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郑浩然在县里当差。
郑浩然原本也是李飞白他们下盘村人,自幼酷爱读书,六岁便能吟诗作对。可惜他父母死的早,在他八岁那年便相继过世,留下独子守着几亩薄田。
李飞白他爹见郑浩然可怜,便在农忙时帮着郑浩然耕种田地。又见郑浩然是个读书的种,还拿钱供郑浩然读私塾。郑浩然也不负众望,十七岁考上秀才,来到县学读书,并放出话来,要在二十岁考上举人,二十六岁之前考上进士,成为他们村里,甚至他们乡里第一个当官的。
可惜,郑浩然考中秀才的第二年,李飞白他们家的经济便一落千丈,实在供不起他读书。郑浩然无法,只得变卖了房屋家产,但穷乡僻壤的又能卖几个钱?虽说秀才也能领到朝廷的供给,但那几个钱连吃喝都成问题,又如何在县城生活?变卖家产的钱没两年便花光了,每日都为生活焦头烂额又如何专心读书。
直到二十六岁,他还没考上举人,更别说进士了。眼瞅做官无望,他当机立断,不再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而是去衙门里找了份差事,混了两三年,如今已是吏房里的一个书役。
由此可见,郑浩然跟李飞白他们家的关系极其不一般,就连李飞白的名字也是郑浩然十岁那年,李飞白刚刚出生,郑浩然给起的。有这样一位哥哥在县里照应,李飞白也不会吃什么亏。
早在一两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