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提案。他发现,德国有非常强大的汽车工业,也有比较强的ICT工业,但是这两个工业之间却没有什么互动——米国也是同样的状况,底特律有全球非常强的汽车工业,在硅谷也有全球顶尖的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但是任何人都能看到,底特律和硅谷之间也缺少互动。
华夏汽车工业跟这两国相比并不强,互联网跟美国比也还差一截,但是在华夏却率先出现了互联网跟汽车业手牵手的融合。
2015年2月,“生而共享”的易奇汽车横空出世,震撼了汽车圈的神经,互联网企业和造车企业的“深情拥抱”,自此开始成为新常态和新共识。白度、阿里、腾迅、华为等企业,都开始掂量权衡自己的优势资源,布局互联网+智能汽车。
能走出这样的一条路,恰恰是因为华夏最先拥有这样一个融合的土壤。
2013、14年那段时间,是互联网思维最火热的一段时期,华夏人一轰而起,每天新闻里都在报道互联网造富神话,而同时津津乐道的是互联网新生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跨界打劫。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就在眼前——美团干掉了方便面、移动互联网干掉了电话业务量。
这是一个被人戏称为“弄死你,与你无关”的时代,恰恰因为互联网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的结果,让传统行业觉得如临大敌。几乎所有传统企业家都感到紧张和焦虑,觉得“这些站在镁光灯下的互联网人明天可能就要颠覆我了”。
华夏汽车产业有个特点,他们是经历过长时间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才积累到今天的能力和体量,汽车产业里的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永远都在。从那时起,汽车产业人开始向互联网人学习。管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能力陷阱,一个企业限制它发展的往往是它的优势能力,当被优势能力绑架无法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就会面对十分被动的局面。
当一个特别强势的产业不把自己看得那么强势的时候,这就有了融合的可能。此时的车企大佬们,都抱着一颗极为谦逊的心态来向互联网人学习,而此时还是一个互联网人最傲慢的阶段——这段时间,也是互联网造车概念最火的时候。
直到一两年后,互联网人在制造端屡屡碰壁,才猛然发现原来工业世界如此庞大、如此难。此时他们的逻辑语气也逐渐发生变化,低下头的人变成了他们,高傲的互联网人开始对工业制造心怀敬畏。当平等对话得以发生,才产生了大家可以坐在桌前讨论“你有什么优势,我有什么优势,咱们可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