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奏疏,而这个奏疏,不是那些紧要的政事,也不是什么军事,而是一个看似不轻不重的礼待老人问题。
大臣们的回应,其实已经说明了李元吉希望李承光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子。
但也有一点说错了,仁义,不代表不会铁血,过份的仁义,未必就是最佳的选择。
没错,初为太子的李承光,在李元吉的保驾护航之下,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他打响的第一炮,便是施展自己的仁义,同时也算是昭告天下,太子对于百姓的态度,不会比李元吉差多少。
这只是一个奏疏,但这又是一个政治决定,同时还是一个收割人心的重要决定。
以前,前朝,古代,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历练,他们也不会让太子这么早的就去做这些事情,更不会让他们过早的去提出这种想法,甚至,就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敢提出这样的想法。
“允!”李元吉大声的回应着,虽然这是他的决定,通过这个提议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样子还是要做做的。
况且这不是小事,尽管李承光和内阁大臣们已经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李元吉依旧不想看到某些漏洞。
而问题的重点,在于这件事情的本身。
它属于一个国家福利政策,而国家若想通过这种福利来收货人心,那么持之已久就很有必要了。
但是如此一来,时间久了又会让百姓形成依赖,或许现在没什么关系,可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呢?谁又能保证大唐永远都是这么的强盛?谁又敢保证,大唐不会出现任何的危机?
如果再来个三五年的灾荒,大部分区域绝产的话,常平仓内没有存粮的话,又该怎么办?
一但百姓形成了这种意识,当某一年突然不发了,他们就会觉得朝廷变了。
怨恨不至于,但对于朝廷而言,这绝不是一件好事,平时还好说,一但灾年,问题会一下子全部出来的。
“此事年后朝会再议,三月前拿出个方案来!”李元吉继续说着。
这不是一个内阁的事情,也不是他的,不是太子一个人的事情,这需要整个朝廷参与进来,对整个计划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的机制,以避免让百姓形成依赖,从而对朝廷形成怨恨。
日常的点点滴滴,到了关键时刻,就会显出他的重要性了。
玄武门事件,就是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