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则为尾,牵索压下尾端,首端即翘起,靠近敌船时松开绳索,缚系坠石的首端便会下坠,拍打敌船。
在古代水战接舷近斗乃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因而这种攻击方法对靠近的敌舰杀伤效果很好,杜弢就曾以此击毁了东晋名将陶侃麾下的多艘战船。
如果说车轮船是为了提高战船的灵活性与速度,那么这拍杆绝对是利器了。它与一般的大型战舰相比,有着很多方面的有点。比如说,它的威力更大,相较于将陆战搬到水上的以接舷肉搏为主的水战模式,拍竿以杠杆原理将人力或畜力储蓄为重力势能,再靠重物转化为动能击打目标,可以直接摧毁对方船只的船体结构,甚至是
击毁城防工事,这是人力难以直接办到的。
其次,拍杆的命中率高,因为拍竿的长度和坠石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不存在抛石机的精度问题,只要敌船到达了固定位置即可施放,命中率得到保障。除此之外,装备了拍杆的战船,可以节约“炮弹”。因为拍竿的坠石在打击完敌舰后并不会立即消耗掉,可以再度拉起横杆,反复利用多次,直到磨损或碎裂为止,不像抛石器需要占用船上空间放置大量炮
弹,而且一旦打光炮弹就无法作战。
当然,其实车轮船配上拍杆,虽说极大增强了水军的战力,却并不是水战中最先进的,但也领先于这个时代。刘谌仅因为记得车轮船和拍杆的大致原理,其它更先进的要么限于这个时代的制造能力,要么是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也就没有再多做考虑了。就连现在这张草图,他也是特意请教了诸葛果,在她的配合下才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