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这样看来,拿石头打游击真算不上什么“情感”行为了……
因为进行“丢石头”A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身心愉悦”C,至于中间存在怎样特殊的“游记战,或XO外交”B环节都不足以认为黑猩猩具备“情感”。
那么爱照镜子的猫呢?
KK的“自我”意识是否真的存在呢?
为了验证这一点,俄罗斯方面的专家为KK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实验。
那就是让那些依然我行我素的猫和KK住在一起,并观察KK的行为。
猫的行为是反复无常的,这一点就算你不是研究人员也应该很清楚,那么拥有自我意识之后的KK的行为会不会有所变化。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观察后,研究人员发现,KK除了对镜子里的“自己”不感到陌生以外,并没有出现过分“自我”的独立状态。
它依然会和同伴睡在一起,也会和它们偶尔打闹,甚至还在这些猫里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并且几乎每天都会腻在一起互相舔舐毛发。
这样一看,KK的“自我意识”还真是相当的单薄。
那么如何解释KK对镜子的里的自己不陌生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没有意义。
这时对于KK而言,它的反常行为意外得到了“照镜子”C,可是这一行为并不具备“主动”A的前提和“自我”B的认知环节,甚至最终的结果“照镜子”C也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能因为一只猫坐在镜子面前“发呆”就认为它看出了镜子里那是它自己。
那么大鼠拯救同伴是否可以证明大鼠是有“情感”的?
前文已经说了,有些科学家认为,大鼠之所以会拯救同伴是因为它想要解除同伴发出的“警报”,而这种“警报”对于大鼠的影响是大于“食物”的。
可能有人质疑这种说法,但事实上,在很多动物遭遇天敌的时候,同伴发出的“警报”的确是拥有这种力量的,因为它们清楚“活着”远比“少吃一顿”要更有价值,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因此大鼠的行为完全可以归类到遗传学上去,而不是“情感”作用上去。
如此一来,大鼠的公式就可以定义为,因为“警报”A大于“食物”B,所以做出“行为”C。
最后说到忠犬八公。
有了上述四个例子之后,八公的行为解释起来就更加简单了。
八公作为一只被收养的秋田犬,每天都在车站等候主人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