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国奠定基础的这段时间,华夏这个时候,却刚刚开始了一个重大的变故,举国惶惶不安。
日国,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废墟之上,快速的恢复战争之后的损失。
而其他方面的日国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
比如教育行业,其实日国为什么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人才辈出,而华夏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末期各行业的人才才开始展露锋芒。
核心也跟教育有关,华夏的教育自不用说,一直到1986年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前,中间数次经历了停滞时期。
造成了国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而日国,在战后,1950年的时候,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这30多年的文化发展差距,这也是日国到了80年代在各行各业发展到顶峰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因为米国和苏国的对立,冷战对于日国来说,这样的大好机会当然不会舍弃,马上就抱上了米国的大腿,一加一减之下,华夏跟日国现在的差距,犹如伊拉国和米国直接的差距。
好在米国的谋划之下,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用广场协议膨胀了一把日国,最终导致日国经济直接失去10年,停滞了10年,最终用了20年一直到了21世纪之后,才恢复到了80年代的水平。
否则华夏哪怕到了21世纪想都别想追上日国。
经济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华夏的贫穷和日国的富有。
而华夏现在的出路,李方诚想了很久,终究还是躲不开一个天然的优势,人多!
人多,首先,就注定贫穷的数量也就很大,而整个社会的形态上,竞争就更大,其次,人多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很多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所不能发展的道路,制造生产业。
在发达国家,你让人家去工厂劳作的费用,跟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相比,价格天然上就要付出一倍以上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你可以雇佣两个人以上甚至七八个人,来代替发达国家的一个劳动力。
试问,这样的前提之下,哪个国家不会把生产制造外包出去?
所以李方诚才决定跟世嘉拿到这次的生产制造权。
用新晋第二方的荣耀换来的一个机会。
3亿美元,如果真的丢进华夏的市场,带来的变化,那绝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