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此。
所以,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改造的是整体的环境,而不是只有一些突出的人。
这没有全民的系统教育是不可能是实现的。
陈漠把征税来的大部分又投入到教育的建设中,规定家中子女年纪到了6岁就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家中只要有学生,税赋上可以给与一些优惠,而且不会在被征用人口承担杂役。
学费全有各地州府全权承担,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不需要花一文钱。
在先前的成人技能速学学府中得到的知识收益,让各州府的城民也不再质疑学识的作用。他们积极的配合将自己家的孩子送去读书。
华夏陈漠虽然称帝,但大小事务也完全不像是帝制,陈漠大小事务还是会亲自找来众人协商。协商对象有州府里的城民推选,先有十户推出一户为代表,而每百代表中再选出一个代表任为分区代表,小事有州府和代表们共商。
大事陈漠会亲自让各代表来到临安朝中,开会商议。但这种商议陈漠还把握着尺度,他知道民智未开,完全由商议行事是不妥的。更多时候这种商议的都是一些民生中的小事务。
陈漠只是培养他们这么一种意识,培养体制转型的基础和增加转型成功的可能性,这些举措让陈漠的影响力空前的巨大,城民提起陈漠都将他当做神灵来拜。元日时,甚至家家门对都是陈漠的画像。
众臣却按耐不住,一再的拜会陈漠,每次开会必问陈漠什么时候再度开战,眼看三年已过。陈漠却只安守这四路属地。
宋的民心早就不稳,民众费尽周折也要往陈漠这里跑,赋税轻,富饶,而且充满了神奇不说,人人都听说这里充满了奇迹。你若想生活安逸,就可以轻松安逸,你若想拼搏,这里处处是机遇。
陈漠的人越来越多,宋的人越来越少。民心不稳也就是财政不稳,没有能逃出的宋人私下也想尽办法托人寻各种华夏商品,宋本身的商品根本就没有人买,除了简单的粮食,生活必需品。宋几乎不再有其他的贸易。
政权穷,那军心也就不稳,宋军的粮饷少的可怜。兵也越来越难怔,只能强拉壮民。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拉人越跑,越跑人越少。
不仅是华夏的诸臣将领认为大宋肯定是要完了,就连所有民众也都达成共识,华夏必兴,大宋必亡。
所以,所有人都弄不清楚陈漠为何不出兵,出兵征宋,无论是谁都能清楚的知道,结局必是宋忘,华夏根本没有必要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