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后期以后,罗永福接触到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反映这一时期都市平民草根生活的影视作品和知青回忆录。
比如梁冠华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何政军的《洋泾浜兄弟》等等,尽管做了很多唯美浪漫主义的艺术化处理,但其中反映出来的这一时期都市平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憋屈!
而现实生活可能要比这些艺术化的场景更憋屈出许多倍。
祖孙三代人蜗居在不足30平的平房里生活;兄弟妯娌间的起居室只隔一道布帘,或者就是上下铺,怎么过夫妻生活啊!
有些返城知青们更是无立足之地,兄弟成仇、姐弟成仇!
这种憋屈会衍生出对于宽敞人居的病态渴望,而这种渴望在外部市场满足、收入支出满足的情况下,就演变为对商业住房的病态购买欲。
所以今天研究北上广都市圈一路疯涨、高居不下的房价,除了要研究其中的供需、土地、
融资、理财、城市化等因素外,还有必要对于50后、60年后、70、80后的这种心理暗示进行研究,这可能是种病。
就像奢食症患者,如果没有外部干预,面前又有充足的食物,他会不停的吃下去,直到涨破肚皮。
也像网购的“剁手党”们,买东西停不下来,直到所有信用卡的额度全部用完。
已经富裕起来的都市人们买房子也是一样,看到好房子就想动手。
不管是因为刚需,还是所谓的“投资”。
不错,这是几代中国老百姓的“心病”!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上面那对上海夫妻的喜悦心情。尽管是12楼,尽管要每天面对爬4趟12
层楼梯的挑战。
在80年代末的大上海,像他们这样的一对普通职工夫妇、三口之家,能够分到60平、两居室的福利公寓,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是不亚于今天中500万大奖的。
不知什么时候春天已经回来了。午后明媚的阳光照着满大街幸福的人们,也照着三个人的破衣裳。
不时有和煦的春风飘过,路边法国梧桐刚刚长出的新叶,在春风里发出沙沙的响声,那是春蚕觅食的声音。
罗永福的春天在哪里啊!他不敢细想。深想下去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跳进旁边的黄浦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