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装备水平还没有达到铁器时代标准、又有很多可以轻易获取的亚寒带水生动物皮囊的情况下,最终的决战终究还是要通过近战来结束,而不是新军官兵们想象中的那样依靠新式的弓箭在远处就可以决出胜负。这个时代的火地岛土著们的勇武和伤亡承受力也多少有点儿让人大开眼界。不过想起来似乎也并没有多不符合逻辑。寒冷与相对贫瘠的地方,民风本来就容易强于那些生存环境优越的地方。特别是这些习惯了在江南冬季的温度和湿度之下经常赤身裸体的人们来说。
如果说远古时代的军事体系和古典时代的军事体系有什么比较大的差异,那就是有训练和无训练、有组织与阵型与无组织与阵型之间的区别了。几年并不算太繁重而且有相对充足食物保障的训练可以将力量提高为原来的两倍、有效运用兵器的射程强出一倍。技能上的命中率相比那些拥有不少战斗经验的人都能强出数倍。这些优势再加上组织与战术乃至肉搏前的打击和杀伤终于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本就遭受过不少投射伤亡的火地岛主体民族联军再次遭遇到上千人的伤亡损失之后再也承受不住了,终于停止了疯狂的进攻。新军所属的岛上小民族联合队伍也在这一次“决战”中遭受了四五十人的战斗减员,还有数十人的轻伤挂彩。
因为死伤比较严重,而且那些强悍的火地岛联军竟然在遭受了四成左右的伤亡损失之后还似乎没有溃散,只是在不远的地方重新整队,因此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起贸然的攻击,只是再次推动着车阵缓缓向前,向着对方似乎前来囤放给养的地方逼近而去。
曾经很多在崇明岛教习所研讨和学习过的孩子们都不太真正理解为什么古代以来那么多的人和势力要进行所谓的“主力会战”,游击不好么?守城不好么?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似乎也多少有了些领悟。人与人是需要相互监督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勇气的,即便对于不缺乏战争主动性的对手,在此时代的技术条件下也依然是聚集起来的人才会大幅度的增加战斗效率。而分散会让人孤立,这还不说落后通信的条件下分散起来的队伍很容易让对手各个击破。守城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个优势。如果防守的优势太大或许就会形成类似中世纪欧洲乃至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某种格局,但如果攻守双方的死伤承受力并不是很大,那么进攻一方就可以通过俘虏占纯损失比方面的便宜建立更大的优势,或者通过围困和遏制对手劳动的方式让对方限于经济上的破产了。
还并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战争的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