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绝对道理。可是提高一支军队、尤其是军官的文化水平,却是至理。
也因此,赵云泽才把目光盯向了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其文化水平肯定比军中的官卒要高的多。没有从军经验没关系,来了讲武堂可以从零历练;可这文化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天两天能速成的。
将读书人纳入讲武堂,赵云泽是想把他们当作参谋人才来培养。将来,他们既可以在基层带兵,又可以担任中高级军官的佐官。
如果有可能的话,赵云泽还打算讲武堂全部招收读书人呢。当然,这也只能是奢望。
唐承隋制,隋朝的贡举制度,也被大唐继承并改进了一些。唐朝的贡举,分为常选和制举两种。
常选每年进行,冬季由各地州府选取当地生徒官学学子和乡贡非官学读书人二三人不等,保送至长安,来年春天参加礼部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出身,然后再经过吏部的考试,委任官职。
制举是特科,朝廷根据需要,由皇帝下令不定期举行。考试的程序与常科差不多。
各地州府的读书人,肯定不止两三人,而每年有资格参加贡举考试的,却只有两三人。这两三人,也必然是当地的名人或有关系背景的人。因此,就有大量的读书人没有当官的机会。讲武堂的大门,就是为这些没有机会参加贡举的读书人敞开的。
不能以文出仕,那就赶快投入讲武堂的怀抱吧,当个武官同样有前途的,反正大唐又不歧视武官。
李世民也很支持赵云泽让读书人进入讲武堂的做法。肯当兵吃苦的读书人,也多半是出身寒门的,让这些人以武途出仕,也算是打破门阀对人才垄断的剑走偏锋之举了。
由于讲武堂今年建立的比较匆忙,从读书人中招生的文告,只散发了关内道。可就是这一道之中报名的读书人,也足够讲武堂挑选的了。最后,由各州县折冲府选送的二百名读书人终于凑够了今年讲武堂八百名新生的名额。
八月二十四日,讲武堂新生入学。
大唐十六卫挑选的官卒,在本卫军官的带领下陆续进入讲武堂;关内道的读书人新生,也在当地州县折冲府军官的带领下陆续进了讲武堂。
办理完交接手续,送新生入学的军官们都离开了讲武堂。那八百名新生,则在讲武堂教职员的指挥下,在操场上列起了队形。
之后,就是宣布分学员们的分级隶属。又由他们的队正、火长带领着他们领取各种物资。
整整忙了一天,这些新生才安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