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单一词,最早来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初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后来黑名单一词传入国内也都是贬义词,但剧本黑名单却并非如此。
所谓的'剧本黑名单',最初的创办者叫'富兰克林·莱纳德',他曾经是环球电影公司的前期开发经理,在职业生涯中,他深受工作效率低下之苦,而他的同行也是如此,不仅是大量阅读,而且由于很多剧本会在各大制片公司之间互相传阅,所以这些工作相对独立的前期开发人员,还会读到相当程度的重复剧本。
这样的工作耗费掉了这群人的大量精力,但却收效甚微,所以零五年,被大海捞针的筛选工作逼疯的富兰克林·莱纳德,想到了一个类似'众筹'的办法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零五年的圣诞前夕,莱纳德给自己的八十名同行发出了电子邮件,请他们列举当年看过最好的剧本,为的只是自己在圣诞假期时有东西可以看,作为交换,他也会向这些同行提供别人所递交的'最佳剧本',他再从这些同行的推荐中,选择出质量最好的尚未制作的剧本,并取名为'黑名单'。
几天之后,这份名单传遍了整个好莱坞,成为业内人士最时髦的圣诞节读物。
'黑名单'创办的最初五年,莱纳德只是在手工统计得票数最多的剧本,并且制作成文档目录供圈内人传阅。
但随着黑名单的名声越来越大,到一零年前后,参与评选的业内人士已经达到五百人规模,足以达标整个好莱坞的审美品位,因此非常受到业内人士的欢迎。
首先,它是由业内人士评选而出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其次,整个名单不涉及商业利益,而且它不计较编剧的名气和地位,上榜的唯一要求就是至少得到六位业内人士的推荐。
再有,从黑名单建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十一年,在此期间,一共有九百八十七份剧本登上黑名单,其中三百一十四份剧本被拍摄成了长片,全球票房252.5亿美元,剧本的拍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二,而与此同时,整个好莱坞的剧本制作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三。
黑名单剧本的制作率高出好莱坞的平均制作率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