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司叫皮克斯,他们将结合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动画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几千万少年们都记住了《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牛仔,而名为CG(计算机动画)的产业在之后遍布全球,最出名的莫过于魔兽世界的宣传片,几乎每一帧都是杰作,一秒的视频大约要烧掉五十五万美金,换成人民币可以装满一个浴缸。
试问,如果将这样的技术用在漫画上,其由于辨识度低,或者说阅读方式而导致自由度低的缺点将不复存在,还会有人不喜欢看吗?自然也会有人想到这种方法,中国第一个想把CG应用于漫画的人叫lop,而且有了自己的作品并获得大量好评,然后......因为太累断更了。
没错,这种方法实在太耗费时间,按照这个标准,往往一个业余兼职画家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交出一张这样的作品,更何况是用来连载冗长改编的漫画?光是主角出新手村就要画七八年吧......等到一部漫画画完,读者都特么快老死了......想想那个时候,年迈的读者躺在病床上,颤巍巍地把着孙子的手说,孙子啊,等到这部漫画完结了,记得烧给爷爷啊......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欲想保持高质量与高速度的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秦洋就是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诞生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
这么想着,手上已经操作了起来,十指如飞,老式笔记本的键盘“咯噔咯噔”响着,matlab上渐渐出现一段半成品程序,他想写出一段可以捕捉人物型体而自动补色的程序,这也是CG中最耗时的一部分,而只要攻克了这一点,这个想法就有可能会实现。
反复修改了几遍程序,夜已深,秦洋紧紧皱着眉头,他发现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这段捕捉程序的原理,是根据自己画出的线条来识别出模型,进而自动补色,为此秦洋特意用黑客专精技术黑进了某搜索引擎的图库数据端,而模型的补色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想要得到自己理想的色彩,必须在色彩渐变的每个瞬间改变笔触的轨迹。
这需要极高的反应速度,只有冰冷而精准的机器才能完成,而笔触的运转和走向显然是通过画家的手指完成的,无法用机器替代,这就是这个想法的悖论之处,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这个想法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眼睛的捕捉,到想法的诞生,神经元里的传导速度,再到手指的移动......这一切需要在0.05秒内完成,别开玩笑了,人类反应速度的极限才0.1秒,更何况这一系列的动作。
长长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