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去西安,是陪着前广旗董事长,现任职于工信部的薛耀国去做调研的。我相信你们也都感受到了求职的不易,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真正有发展需求的企业,却也正在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就比如正信。” 听到这里,众人俱是一脸的兴奋。 他们还以为李凡愚这是要直接录用他们了,本来就想着来碰碰运气,没成想,真的捞到了直接进入正信这个牛企的机会! 可是李凡愚接下来却话锋一转,“不过以你们现在的能力,却还没达到正信的用人标准。所以把各位叫来,我想试试一个办法。一个既能解决各位就业,又能解决我们人才缺口的办法。” 李凡愚的办法,说起也简单。 在汽车歷史未改变前的那个时空,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逛论坛。曾经在天涯的一个帖子里,看到过一篇分析德国工业为何强盛的分析贴。 在那个帖子中,楼主将德国的教育体制很详细的列举了出来。 德国的教育体制分为两个大类;即综合类学校和技术类学校。前者就和国内的大学差不多,培养偏研究型人才。后者则是招收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并直接与企业挂钩,培养中基层的技术人才。 但是和中华不一样的是,这种技术类的高校在其国内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跟什么蓝翔青鸟那种给人感觉“只有差生才会去的学校”,完全不一样。 在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得益于这种机制,德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类型非常均衡,可以高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和工业发展需求。 当时李凡愚就对这样的机制很是赞叹。 但是以中华的国情,这样的机制很明显是行不通的;没有经歷过欧洲工业革命的那种洗礼,没有歷史的沉淀和对工业技术人员的重视,想搞这一套明显是作死。 所以综合现实情况和德国教育体制的启发,在西工大一行之后,他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拥有良好理论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而正信目前的中基层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缺口巨大。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拥有高学歷的学生培养一下,充实到生产线上去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