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民夫偷懒可以随意将蘸了盐水的鞭子抽在这些民夫身上,打出几条血痕来。
民夫们自然是不敢反抗的,被打死了也最多直接拖出去丢在外面随便挖个坑埋了。
现在是自己统治区至少还是要埋一下的。
搁在三年前是直接暴尸荒野的。
但不代表民夫内心里不反对这场战争。
好不容易稳定了三年,有了老婆孩子热坑头,结果又得承担战争带来的徭役,任谁心里也会有怨言。
洪承畴是不会想到这些的,作为一个传统官绅出身的官员尽管他谋略过人,却也不会去考虑到普通民夫的感受。
在他的意识里,这就是百姓们应该尽的义务,虽说是苦了点,但这也是为了大清国的一统天下大业,士兵送命,百姓出力,自己出智,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当然,作为文人的洪承畴如果还有点良知最多会写几首诗阐述一下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痛苦,譬如“可怜永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什么的。
但洪承畴没有这样做,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功名大业。
对于痛斥甚至只是描述一下战争的残酷的文人其实在这个时代就已经算是伟大的文人了,譬如杜甫。
这个时代的大部分文人是特权阶级是很难去同情底层人的。
与清军不同的是,因为朱由检的军民理论渗透,明军不仅仅是在纪律上严抓,在利用民力上也改变了方式,不再是征用民力而是发动民力。
虽说在文字上只是改动了一个词,但意思却大为不同。
首先在制度的根本上有所改变,大明取消了数千年的徭役制度,也就意味着百姓没有再为统治者间的暴力战争买单的义务。
大明各战区利用民力只能以有偿代价去利用民力,而且各战区总督得组织人手对百姓们进行宣传与号召。
这样百姓们是知道自己的统治者是为什么要打战的,甚至是被迫的无奈的,以此获得百姓们的同情和支持,让百姓们知道自己参与这场战争是有利于自己的,再加上物质奖励,使得百姓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黄河南岸的摆渡人早已把自家船只搬离,而且自觉地放弃对沿河田地的耕种,甚至自觉地在各村落修筑城堡。
近卫军第三军现在不必分拨军队承担军粮运输,在北上抵达河南开封时,整个开封已由各地商团和民众运来了足足可用半年的粮草由军方采购。
为了多挣点工钱,几乎河南、湖广、山东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