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陈天星给配的音乐叫幽兰,却不是真正的曾侯乙编钟所奏,古筝和玉磬的合奏,但其中还是添加了几个编钟的音阶,锦上添花无比和谐。
这段影像最出彩的却是楚晨雪的一段独舞,场景是在一组编钟下,红毯上灯光婆娑,古朴宏伟的编钟如山静矗,楚晨雪一身水绿扇裙,双环髻加三米长袖,就像月宫中的嫦娥仙子。
陈天星还煞有其事的喷洒干冰造景,整个场面跟那天庭的蟠桃会相似,好一个人间仙地,瑶池胜境。
楚晨雪的舞蹈很柔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灵动,飘逸,清雅,灵动得仿若手持琵琶的飞天,飘逸得犹如漫天轻盈的雪花,清雅得就像步步生莲的仙子.轻高曼舞载歌载舞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在楚风馆一楼大厅的观影者眼中,这就是专业级的舞蹈,如饮佳酿荡人心魄。
但就是如此神级舞蹈也没有抢去编钟的风采,两千年前的编钟奏响,所有的神鬼辟易。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商》、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
1984年,为庆祝新华夏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华夏古曲《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