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持人:这次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尖锐和激烈地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院士: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的二氧化碳。
女: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
丁: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同能源问题连在一起,同你的国家发展问题连在一起。所以说争半天,就是我还能排放多少,我还能使用多少能源。
女:您的意思是说,这个排放权意味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权利?
丁:这个是肯定的了。
女:这个排放权对于普通的国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丁: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你的福利能不能够进一步地增加,企业、工厂能不能继续开下去,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将来会不会失业。
女:大会强调的2℃是怎么来的呢?
丁:这个2℃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用计算机算就是相当于算命先生的那个水晶球。他不会去考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升温和降温时候的那些变化。他就用计算机算,算完了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假如升温两度,就会产生多少物种的灭绝。这个事情是英国人有一个研究小组做的,莫名其妙得出来这个结论后马上变得很流行了。流行以后,就摇身变成一个价值判断了,我们不能让它再增温了。
女:如果它模拟计算出来,这一切是可信的话,那不也是一个依据吗?
丁:那只是一种计算结果,不是事实,你怎么知道它就可信?
女: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所有依据数据计算出来的。
丁:它不是实验室的结果,是实验室计算机的结果,模拟计算出来的,你怎么就认定它是可信的?
女:丁院士,对于模拟数据,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给我们的印象是因为IPCC这样一个研究的组织,它也是各国的科学家在一起拿出一份报告。而且也是因为有了这个报告作基础,全世界的国家才会到那儿去开一个气候的大会,所以给我们的印象,它是得到了世界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
丁:科学家有主流吗?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女:IPCC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求啊~
丁:它有一个总量,8000亿吨,给发达国家定了一个量,剩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人均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1900-2015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