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柜子里那出文房四宝回到桌子边坐下,开始铺纸研墨。
宋治见杨延朗答应了这一条,不由得松了口气。对于小宝的安排,他早就翻来覆去想了一个晚上。就凭小宝这身本事没话说怕是大宋年轻一辈都是拔尖的。但是这件事难就难在小宝这个出身的问题难以解决。即使小宝是二叔的儿子,以二叔当年的功绩怕是封侯都不为过,失踪这么多年突然出现他们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确信无疑,但是满朝的文武大臣哪里肯同意。再加上小宝这些年在大辽生活了这么久,估计这满朝的文武大臣肯定会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最起码能让小宝在大宋无立锥之地,更有甚者可能以此为借口攻讦三叔和四叔,自己一个无名小卒刚刚考取功名自然不会让人当做强敌,而三叔和四叔就不一样了,他们一个是六扇门的总缉事,一个是戍卫北疆手握兵权的将军,一旦安上个结党营私、通敌卖国或者密谋造反的罪名,怕是全家老小都得跟着蒙难。这些情况不由得不让他警惕起来,最起码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身在庙堂由不得自己,就算他不做什么还是会有人跳出来大做文章,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小心无大错。
不多时,杨延朗写好了奏折吹了吹上面的墨汁,交给了宋治。
宋治接过奏折揣到怀里,对杨延朗又说道:“四叔,这万一有人从中作梗拿小宝的出身做文章可如何是好?”
杨延朗闻言,皱着眉头想了想。但是任他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对策,于是说道:“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你在朝里要多加提防随机应变。”
“是。”宋治抱拳答应道。随即他想起一件事来,跟杨延朗商量道:“那个,四叔,我想送小宝去读书,你看怎么样?”
小宝对前面的事毫不在意,即使关系到自己他也不为所动,毕竟自己对当官没多大兴趣,而且听他们这么说看上去自己能不能干成还是两码子的事。但是现在宋治提出让他去读书,这可让他吃惊不小。对于读书,小宝抵触情绪很大,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自己就一个劲地犯困,别说读书了,自己怕是一个字都看不下去。
“嗯。”杨延朗一听宋治的提议,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是个好事啊,不必商量了,这事情就交给你办了,请最好的先生教授小宝,一定要学个人模人样出来,往小了说这是对小宝自己本身是件好事,往大了说可以让小宝多了一门本事咱们让他跻身朝堂也不是不可能。”
看着杨延朗一本正经的模样,小宝到嘴边的话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