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
曾老记得王世襄在《漫话铜炉》一书上,曾记这么一件事,他学父亲的好友赵李卿先生,将新淘到的一具蚰(一种虫子)耳炉浸入杏干水煮一昼夜,去除表面污垢,随后把烧红的炭或煤块夹入炉中,或把炉放在炉子顶面上烤,一夜烧成润泽无瑕的棠梨色,令王世襄欣喜若狂。但陈巧生却不大提倡这种速成方法,因为一旦把握不好容易将皮壳烧坏,他更倾向于每日用沉香或檀香熏燃,日积月累,烟气熏染炉体,香油附着炉身,再经过人手盘玩,自然而然地获得温润的光泽。
而这个铜炉,曾老仔细辨认之后,才发现也是蚰耳炉。
所谓的蚰耳炉,其实就是炉作蚰耳簋式,口沿平侈,收颈鼓腹,圈足微外撇,有侈弦一周,双耳出颈曲折下收于腹部,浑厚有力,粗细富于变化,转角圆润,耳洞几近浑圆。也许是常年被烟火熏染,铜炉上面有一层隐隐的光泽。
样式就不用说了,是仿造宣德炉的样式。而宣德炉的样式,多取自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和汝官哥钧定等名窑瓷器。简洁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线条,精准的几何关系,这些在宋瓷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美学元素,在宣德炉上也能寻见端倪。宣德炉以“耳”分款,造型的差别也在“耳”上得到充分体现,冲天耳式端庄中正,多用于祭祀;蚰耳式,圆融小巧,多安置在书房;双鱼耳式,像两尾游鱼,放在卧室最为合宜;而桥耳式,灵活的曲线构筑出独有韵味的线条,多放置在课堂书塾。
宣德炉以其臻于完美的造型与皮色,成为一种足以垂范后世的铜炉,五百多年来引得匠人争相模仿,以至于“宣德炉”几乎成为铜炉的代名词,不管是明清时,还是民国时制作的铜炉,都愿意称自己为“宣德炉”。但宣德炉chuánshi实在是太少了,这个铜炉也肯定是仿制宣德炉的样式而已。
“难道这是一个古代文人在书房里面焚香净神的铜炉?”
曾老有点捉摸不定了,毕竟他对铜炉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你老觉得这东西怎么样?”
“聚宝斋”的老板显然有点信心不足了,在他看来,曾老虽然是个大主顾,但是这个大主顾明显的口味也刁钻,一般东西还真的就看不上。
“马马虎虎吧……”
曾老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最多就是明末清初,文人在书房里焚香的炉子。样式……是仿造宣德炉的,用料嘛……还是差了些,你看这炉底的铜绿,忒多了……”曾老一连串说了好几个铜炉的缺点,言下之意自然就是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