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多民族混居之地特兰西瓦尼亚,随着罗马尼亚人与其他民族接触,以及后来匈牙利贵族统治下对罗马尼亚人在政治上的压迫,以罗马尼亚语为母语的人们的罗马尼亚民族意识逐渐高涨,渴望脱离奥匈帝国,与已独立的罗马尼亚王国合并。
大量的罗马尼亚人还在奥匈和俄国的统治之下,然而在大罗马尼亚的另一块失地——比萨拉比亚,俄罗斯化政策在上流社会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罗马尼亚人地主在笼络政策的影响下被俄罗斯化,俄罗斯向他们开放政府高级职位,虽然广大农民受影响甚微,但他们对民族问题也甚少关心。
1883年沙俄治下的比萨拉比亚地图,因而比萨比拉亚的罗马尼亚人整体上没有强烈的摆脱俄罗斯统治并回归罗马尼亚的意识。
华皇从保加利亚北渡多瑙河进入罗马尼亚的南方,一路北上到首都布加勒斯特,再向西北经过几个历史上的“名城”“古堡”,最后在匈牙利的边界离开罗马尼亚。
在旅途中,华皇更加感受到罗马尼亚的“异数”,从它的建国,从罗马尼亚民族的形成,都可以看到其与众不同的独特。
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上千年历史,但罗马尼亚的历史却短得只有一百多年,在19世纪中叶之前,欧洲是没有罗马尼亚这个国家的。
中世纪的时候,这个地区主要有三个小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
前两个小国常被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管辖,第三个(特兰西瓦尼亚)被奥地利、匈牙利、德意志等基督教国家统治过。
罗马尼亚西部的奥拉迪亚市,曾经被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统治,居民中有很多匈牙利人。
罗马尼亚地处东西交汇、南北接毗的位置,聚居了很多不同的民族,这是罗马尼亚的吉普赛人。
18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渐渐衰弱,俄罗斯则受益于彼得大帝的改革而强大起来,俄土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俄罗斯要争夺黑海的出口,要争控巴尔干的小国。
在18和19世纪,俄土之间有过好多次战争,最著名的要数克里米亚战争,其间英、法、德、奥匈等西方强国也都介入了这里的争夺。
在巴尔干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主要有三方力量:土耳其、俄罗斯、西方。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衰败解体,俄罗斯和西方都想占据土耳其人留下的空间,地处巴尔干北部的罗马尼亚便在强国博弈的夹缝中诞生,三个小国结合成罗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