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要出去,提前发了先.
----------分割线----------张焕之心中一叹,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毕竟只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户,第一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能够站在城墙上不跑已经算不错了。他当机立断,马上吩咐道:“放箭!”同时自己一箭射出,顿时将前面一个小头目射倒。
官军们一听吩咐,紧绷的弦一松,利箭纷纷向义军射去,刹时传来卟卟的义军中箭的声音,但绝大多数还是由于力道不够,射在了义兵前方的地上。张焕之看着,想起今天白天损失的那些老兵,心中又是一痛,若是没有主动出击,一开始就守城,有那些老兵在,这一阵箭雨起码也可以射死数百名义军,而不是象这样只有廖廖数十人。
义军见官军的箭软弱无力,顿时士气大振,一声呐喊,呼喝着向城门冲了过去,城头顿时箭如雨下,义军进入了五十步后伤亡立即开始增多起来,但此时的义军明白只有冲过去才能活命,都毫不迟疑大踏步飞快地冲锋。五十步的距离真正跑起来其实很短,只几箭的功夫已冲到城下,整个江源城墙顿时架满了密密麻麻的云梯。
云梯并不是后世许多电影里演的那样只是一个很长的楼梯,事实上它是一种复杂的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前朝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大魏朝,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大魏朝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大魏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